抗美援朝烈士:青山处处埋忠骨
2020-09-30 12:57:47
  • 0
  • 0
  • 2

来源:红网

庞四忠(1927—1952),韶山市清溪镇人。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兄弟二人,他是老弟。因父亲过早离开人世,家境十分贫寒,他曾过继给一个无子的寡妇做儿子。后来继娘改嫁,无法带他去继父家,他就一个人生活。14岁时,为生活所迫,远走华容县,在那里做了多年的长工,给人家看牛、做杂活来维持生计。他用做工所得的一点积蓄,在华容县买了一担棉花挑回韶山出售,靠这点钱与一名叫胡健的女子结婚成亲。他为人忠厚老实,对长辈特别孝敬,受到长辈的称赞。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庞四忠于1951年5月报名参加志愿军,被分到易俗河暂编七团一营三连当炊事员。1951年10月开赴朝鲜,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八军二○二师六○四团三营九连当战士。1951年12月,他所在的部队在渔隐山一带阻击敌人。战地生活异常艰苦,战士们一把炒面一把雪,洗脸也是用雪擦一下。面对着敌机的猛烈轰炸和密集炮火袭击,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危险。但庞四忠不怕苦,不怕死,始终坚守战斗岗位。

在1952年春的一次阻击战中,庞四忠为抢背战友的尸体,被敌人的炮弹击中而牺牲,时年25岁。

朱连辉(1927—1952),韶山市银田镇人。朱连辉三四岁时就随母亲在外讨米度日,六岁到邻村岭上湾一家私塾读了半年书,以后一直在家放牛、砍柴,稍大,到地主家打零工。十八岁时,怕国民党抓壮丁,他躲到湘潭分路口一个煤矿里担煤,直至家乡解放。

解放后,他回到家乡,由于苦大仇深,他积极参加各项运动,任村民兵排长,组织群众斗地主、分田地。1951年6月,朱连辉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六十八军二○三师六○九团五连任副班长。他思想进步,作战勇敢,1952年5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在朝鲜方形山战斗中,荣立三等功。

1952年9月下旬,朱连辉所在部队在朝鲜东线发起一次重要战役——攻占五七二·四高地。我军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摸清了敌情、地形,并在相似地形上进行了模拟练兵。9月25日晚九点多钟,朱连辉所在的尖刀连利用夜暗运动到敌人阵地前隐蔽起来。尔后,我炮兵进行火力准备,炮弹像雨点般飞向敌人阵地。待炮火向敌人纵深延伸时,尖刀连立即发起冲锋,抢占制高点。战斗中,朱连辉发现一小山包上隐藏着约一个排的敌军,他端着机枪冲上去一阵猛射,把敌人打得死的死,伤的伤,而他自己左手也被打断。连长知道后,命令他下去休息。正在这时,敌人见高地已被我军占领,用火炮向我军疯狂反击,一颗炮弹落在朱连辉身边,他因刚刚负伤,行动不便,躲闪不及,被炮弹击中,光荣牺牲,时年25岁。

彭寿明(1931—1953),韶山乡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困,小学毕业后,在家从事农业劳动。1951年6月,20岁的彭寿明积极响应党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他在湘潭易俗河暂编七团集训三个月后,于1951年10月入朝参战,编入六十八军二○三师六○九团九连通讯班,任班长。1952年10月下旬,他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坚守阵地一个星期。

1953年3月,在朝鲜东线九九·二高地战斗中,他带领全班战士上前线慰问,恰逢我军攻击五峰山敌据点。五峰山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靠正常夺取,几无可能。为此,前线指挥部决定组织一支敢死队男扮女装,智取五峰山。彭寿明得知这一消息,积极报名参加敢死队。领导见他平时打仗勇敢,不怕牺牲,思想进步,还多次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就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宣布吸收他为中共党员。

彭寿明经过一番女式打扮,腰中暗绑炸药包,看起来俨然是婀娜多姿的朝鲜女子。一到敌人阵地,美国士兵发现来了“女人”就围拢上来调戏、胡闹。就在这时,彭寿明猛地拉响炸药包,与身边十多名敌人同归于尽。他以身殉国,为我军随后一举夺取五峰山扫除了障碍。战后,彭寿明烈士荣立“二等功”。

胡家礼(1931—1953),韶山乡人。7岁入学读书。由于他勤奋好学,老师很喜欢他。但因家庭无力供他读书,两年后辍学,曾随父亲讨过米,给人家看过牛,当过送粮谷的挑夫,并在一家中药铺帮工一年。他身体健壮力气大,因此,经常有人请他拖窑柴,一次能拖四五百斤。阶级压迫与剥削,使他对旧社会充满了仇和恨,贫寒生活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机智勇敢的品格。16岁那年,身材高大的胡家礼被抓壮丁,押至银田寺,由于他装聋作哑,三天后被放回家。人们送给了他一个“猴精”的绰号。

1951年6月,他与一好友送村上的青年参军,在征兵站他们俩也双双报了名。胡家礼入伍后,被编入暂编七团一营一连三排七班,在湘潭易俗河接受三个月的训练。由于他工作积极,吃苦耐劳,又肯学习,被提升为副班长。他经常给战士洗衣服、鞋子,晚上给战士盖被子,训练结束后被评为先进,多次受到连里表扬。

9月,部队乘火车北上,到达辽宁省丹东后,部队召开大会声讨美帝侵朝罪行。胡家礼了解到美帝国主义侵朝的种种暴行后,按捺不住满腔怒火,写了一封血书。他在血书上写道:“抗美援朝上前线,打美帝主义,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保卫自己的父母,我决心不怕流血牺牲。”为此,他受到团里的表扬。

10月,部队向朝鲜前线开进。起初,每天步行30千米至40千米,一星期后每天步行50千米至60千米。除了武器弹药外,还要背几天的给养,每人负重30多千克。行军途中,他一边鼓励战友坚持就是胜利,一边帮战友背枪和背包,帮炊事员烧水。他每天总是把剩饭带上,行军途中谁饿了就给谁吃。由于他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班里的同志都很敬重他。

1953年5月,为了迫使美帝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我军在朝鲜中线发起了反击战,胡家礼在这次反击战中光荣牺牲。

沈祖乔(1931—1953),清溪镇人。沈祖乔的母亲早逝,父亲沈少洪是当地有名的裁缝,他是独生子。沈祖乔在学校认真读书,开阔了眼界。他思想进步,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解放前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一直负责永义乡的青年工作。

1951年6月,沈祖乔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湘潭县易俗河训练时,在暂编七团任班长。11月入朝,被编到六十八军二○一师担架营二连,任班长。部队入朝后,沈祖乔曾随部队转战西线、中线、东线,参加了金城反击战。

1953年3月,我军攻打五峰山的战斗打响了。晚上九点多,沈祖乔抬着担架从前线回来,碰到以副连长为首的几个伤员组织了一副担架正准备上前线。原来,他们因负伤在家里留守,刚接到上级命令,要去抢救一位战斗英雄。沈祖乔听到这一情况后,不辞劳苦,硬是将副连长他们替换下来,带领原班战士再次上前线。在他抬着伤员返回的路上,经过面川里一个炮火封锁区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喉管,光荣牺牲,时年21岁。

成凯文(1927—1953),清溪镇人。出生于一个贫寒农家,母亲早丧,全家靠父亲佃种地主的田过活。他9岁时在厚罗山树湾读私塾3年,辍学后帮父亲种田,15岁在地主家做长工2年,后又到三仙坳长家冲煤矿做工3年。

1951年6月,成凯文离开新婚的妻子和家人,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军后,先在易俗河集训3个月,10月入朝,编入六十八军二○二师六○四团三营八连,担任副班长。

当时朝鲜前线十分艰苦,部队守卫在渔隐山阵地,坑道内很潮湿。战士们吃的是炒米、压缩饼干、干萝卜,很少有米饭,没有条件理发,洗脸也困难,蓬头垢面,年青战士俨然像小老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成凯文斗志昂扬,想到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他在给父亲的家信中这样写道:“到处黄土可埋人,望家中不要挂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热爱朝鲜人民和对保卫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以及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还有一次,他和战友刘家浩去背子弹,在闲谈中他曾说:“这次在朝鲜要多消灭敌人,打出些名堂来,立个特等功回家。”

1951年11月,成凯文在渔隐山阵地前沿放哨,发现有个敌人偷偷上山,当即抓住送到连部。一审问,原来是敌军的一个营长要来投降,先派他来联系的。我军为了分化瓦解敌军,答应了他的要求。几天后,我军前沿部队派成凯文带一个班去接应,敌营长终于带着老婆、两个通讯员、一个秘书安全地来到了我方阵地。

1953年5月,为了迫使敌人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我军向敌人发起全面反击。6月,在战斗中,成凯文所在连队,被敌人围困在金化郡桥梁山的坑道里。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成凯文带领战士向坑外出击,不幸被敌人投过来的手榴弹炸中,壮烈牺牲,时年26岁。

郭国光(1932—1953),银田镇人。出身于贫困家庭,父母生育了七男五女。郭国光八九岁时,才到银田乡西竹庵读了两年多私塾,而后在家学陶器手艺。

1951年6月,郭国光应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湘潭易俗河集训,任暂编七团班长。10月,部队入朝,他被编在六十八军一二○三师七团后勤连,任班长,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6月,为迫使美国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我军发起夏季反击战,郭国光在朝鲜渝川里战斗中,因抢救伤员被敌人炮弹击中,光荣牺牲,时年21岁。

欧熟良(1928—1953),清溪镇人。因为家贫,欧熟良12岁时才入私塾,读了2年。14岁辍学后便学打铁,农忙时帮助父亲种田。因欧熟良的父亲欧国平是中共地下党员,1948年,国民党乡公所没能抓住他父亲,便将欧熟良和他弟弟欧仁杰抓起来关在杨梅冲,后经营救被释放。

1951年6月,他和弟弟欧仁杰双双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暂编七团训练3个月,11月赴朝,编入六十八军二○二师六○四团当战士。在泡隐阵地防御战中,欧熟良背部受重伤,被送回辽宁省后方医院养伤半年。伤愈后,领导考虑他背部受过重伤,安排他在后勤部队压车运弹药,他坚决要求上前线回八连参加战斗,后分配到师直通讯连担任电话员。1953年6月在金化郡桥梁山作战时光荣牺牲,时年25岁。

胡振华(1928—1953),韶山乡人。全家九口人,靠父亲做长工,母家做女工维持一家生活。胡振华从小就跟姐姐一块出去讨米。有一年天旱,庄稼欠收,讨一天米,姐弟俩一无所获,空着肚子行至一家地主大院里时,他再也支撑不下去了,见厨房无人,就伸手到潲水缸里捞剩饭吃,恰巧被地主婆看见,抄起一根木棍便打。胡振华气愤至极,砸了桌上的一只碗就跑,被地主婆放狗追咬。这种非人的生活,在他年幼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稍大,他再也不愿乞讨,决心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到山里砍柴,拖到湘乡黄田坳石灰窑去卖,以此减轻家里的负担。

1949年家乡解放,他家分得了田地,从此过上了人的生活。当时韶山东茅塘一带山高林密,常有土匪出没骚扰抢劫。胡振华担任民兵班长,白天努力搞生产,晚上带了民兵巡逻警戒。不久,乡里成立夜校,他带着松明火把积极参加,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1951年6月,胡振华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他有个好友报名后又舍不得离开新婚妻子和越过越好的日子,胡振华就跟他讲先有国才有家,要想不再过讨米的生活就要保家卫国的道理,使他高高兴兴地同自己一起参了军。

胡振华在湘潭集训几个月后,入朝参战,编入志愿军六十八军二○三师六○八团,任副班长。他克服了异国作战,语言不通、水土不适、生活不习惯等各种困难,始终斗志昂扬。他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作战勇敢。在正式停战的前三天,在上甘岭前面的无名高地上,我军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在激烈战斗中,胡振华不幸中弹牺牲,长眠于异国青山之中,时年25岁。

彭贶生(1933—1953),韶山乡人。他6岁入学,断断续续读了4期书,停学以后,就与父亲一道挑货沿户叫卖,主要贩卖日杂、小吃等,同时也兼做零工。

1949年上半年,有一次,他单独一人去湘乡挑货,不幸途中被国民党抓壮丁,辗转宝庆和江西等地,最后来到浏阳驻扎。在这期间,他多次想逃跑未成而惨遭毒打,前后经历了50多天的磨难,直至陈明仁部队起义,他所在的部队解散,才被母亲从浏阳接回家中。

家乡解放了,他家分得了田地,他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新旧社会的对比,使他更深地感受到新中国的可爱。他参加了民兵组织,积极地参与了村上的各项活动。

1950年,党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消息传到了村里,他积极报名参军。为了取得父母的支持,他耐心地对父母亲说:“先有了国家,才能有自己的小家,所以保卫祖国是义不容辞的。再者,我当兵以后,家庭也会得到国家的照顾,用不着担心少了我一个劳动力。”就这样,他于1951年5月正式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上了一名通讯员。1951年10月,他随部队来到朝鲜前线,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二○三师后勤部担任三连战士。在战场上,他曾荣立三等功。1953年7月,他在一次运子弹的途中,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因流血过多,医院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摘自《韶山记忆——韶山红色故事精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