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接受人民网专访,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乡村职业教育等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中国能力、中国信心、中国前景
人民网记者: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您听了之后有何感受?
朱晓进:今年两会顺利召开,是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显著标志,展现的是中国能力、中国信心、中国前景。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这种中国能力、中国信心、中国前景实实在在的、真切具体、生动深入地展现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从攻坚克难完成2019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到今年我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们感受到了强大而真实的中国力量。从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到“十三五”收官的各项政策举措和工作安排,我们看到从消除绝对贫困的千年梦想,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前景就在眼前。今年要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作为民进界别的政协委员,我们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重大。我们要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为凝聚亿万群众的共识、智慧和力量发挥作用,多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乡村振兴必须以乡村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为基础
人民网记者:有媒体记者在报道您时称:多年连续采访朱晓进委员,似乎感受到了一部当代版的“乡土中国”。您能否谈谈您的乡村情结和您对农村文化、教育方面的关注情况吗?
朱晓进:是的,我本人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涉农相关议题,是我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几年,我先后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充分激发起农民的内生动力的建议》《关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建议》《关于抓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夯实高质量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基础的建议》等提案。今年,我又提交了《关于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提案》《关于切实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建议》等。这些建言涉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
我对农村和农村文化、教育的关注,缘于近10年多来参与民进中央组织的对口贵州省金沙县和安龙县的支教帮扶“阳光彩虹行动”,我看到了真实的城乡差距,更认识到了发展农村的文化和教育对“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的意义,以及对阻断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的重要性。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这使我更加认识到乡村振兴必须以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教育振兴为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这个基础,乡村振兴无从谈起。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这里的“新动能”包含的内容很丰富,通过振兴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充分调动起农民内生动力,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推进农村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应该都是“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教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
人民网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让教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
朱晓进:目前乡村职业教育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中,农业产业专业设置偏弱偏少;二是在办学的区域布局上,对乡村区域的针对性和便利性不强。要实现乡村农业产业振兴,需要大量的从事农业产业的人才,同时,有更多的农民通过职业教育学会从事农业产业的本领,并能够就地就业创业,从而有力助推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我今年提交的《关于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提案》主要就是基于这一认识通过调研提出来的。
我认为,要让教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一是要让公平教育使农村的孩子有“平等机会”“成就人生梦想”。这不仅是阻断乡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更是为乡村振兴打好扎实的人才基础。这对缓解乡村的空心化也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加快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缓解农民为子女教育而“移民”的趋势。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必须是在公平而有质量方面的一体化。持续改善和优化乡村教育条件,才能够让农民在乡安居乐业,让农村的孩子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二是要通过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的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乡村的长远发展看,要加快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只有大力发展涉农及涉乡专业,建立完善的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培养数以百万计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各类服务和专业人才,才能切实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问题。
三是通过发展乡村“大教育”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加强对农民的精神文明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立自强、向上向善;要加强对农民建设新农村能力的教育,让农民增长真本领,能够为振兴农村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要通过各种教育渠道,有效推动广大农民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主体地位的认识,从而增强农民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艺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对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其内心植入深深的“乡土梦”和进取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乡土才能成为“热土”。
推动落实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
人民网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如何办好民办教育,您有何建议?
朱晓进: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教育供给、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家长多元选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地稳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各类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办学为补充,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但还存在比如政策举措不落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发展后劲显不足;教师队伍逆流动等问题。对此,我建议:
一是营造民办学校发展环境。各地要尽早出台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条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民办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种具有导向与激励作用的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二是立足长远强化保障体系。保障民办学校真正享有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民办学校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三是完善民办学校投入机制。建立教育项目经费的补偿机制,参照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基准定额、公办在编教师培训经费、校舍改造、设施投入等项目标准,予以民办学校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
四是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依法审批民办教育机构,规范受理和审批程序;督促民办教育机构依法办学。严格执行民办学校校长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选派公办中小学离任校长担任民办学校督学。定期对民办学校的法人、校长等进行培训,学习教育政策法规,交流办学经验,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五是加强民办学校教师培养。教师培养要破除姓公还是姓私,要确保民办学校教师在骨干评优、职称评定、教育培训等方面应享受与公办老师同等的待遇。加强民办学校教师岗位培训,规范专业发展,盘活教师资源。采用“结对子”方式,加强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和教学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