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北京正阳门石狮需要“刷牙洗脸”? 专家:不能盲目清洗)
正阳门石狮是否需要“刷牙洗脸”?
石狮的口鼻等处呈黑色 专家:“污垢”为沉积而成的硫化物 不能盲目清洗
虽然正阳门石狮鼻孔以下至口腔内、下巴颏满是“污垢”,但不影响文物寿命
在正阳门城门两侧,矗立着一对明清时期的石狮,见证着北京城的变迁。近日有市民发现,这对威猛的古狮口齿、鼻孔、下巴颏等处有“污垢”,疑似长期缺乏清洗。对此文物专家解释说,市民所说“污垢”其实是古狮身上多年沉积而成的硫化物,并不影响文物寿命,断不可盲目清洗。
在前门附近长大的刘女士有个遗憾,即从未登上过正阳门城楼。近日,一本《北京博物馆通票》帮她了却了这桩心愿。和大多数游客的走马观花不同,刘女士观察得十分细致,不仅登城瞭望,还绕到城门洞南侧欣赏那一对守门石狮。正阳门位列明代北京城九大城门之首,守门石狮高大威武、气度不凡。刘女士近距离仰视发现,两尊石狮的口鼻、下巴颏、部分发卷都成了黑色,貌似很久没有“刷牙洗脸”,“不知相关部门是否注意到?”
根据刘女士提供的线索,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正阳门城门洞南侧,加上敦厚的须弥座,一雄一雌两只石狮的身高在3米左右。确如刘女士所说,石狮鼻孔以下、宽大的口腔、平齐的前牙、上翻的舌头、下巴颏、部分发卷都明显泛黑,与青石色泽形成鲜明对比,的确给人不整洁的印象。“藏污纳垢”处多位于犄角旮旯,其余部位则洁净如初。
北青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办公室,一位男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并未注意到石狮的问题,且石狮是文物,他们也不敢轻易去动。
除了正阳门城门洞南侧的石狮,北青报记者又先后来到箭楼和天安门城楼观察石狮。正阳门城楼南侧的箭楼,城门洞南侧同样蹲坐着一对古狮,出自明代,体量与城楼石狮相当,但嘴巴周围的“污垢”却没那么明显。在天安门城楼前,也矗立着四尊体量相当的石狮,嘴巴处也存在“污垢”,但也比正阳门石狮要干净许多。
这种“污垢”究竟是什么?又因何而形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介绍说,正阳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楼和箭楼前的石狮同为文物,石狮的犄角旮旯处“藏污纳垢”属正常现象。正阳门城楼前的石狮出自明清时期,已经有三五百年的历史,数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打,加之空气污染,难免附着上一些硫化物。不仅正阳门城楼前的石狮如此,很多皇家建筑中的石狮、螭头多存在类似现象。
刘卫东指出,文物保护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延长文物寿命,而这些沉积物并未影响到石狮的本体寿命,不存在明显的腐蚀,仅仅是岁月的包浆,因此不能盲目清洗,也很少听说相关部门对石刻文物进行清洗。而一旦使用了错误的清洗方法,很容易造成对文物的伤害,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即便要采取清洗措施,一定要通过文物部门采取专业方法。
《北京古狮》一书作者,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梁欣立也表示,市民发现石狮口齿、发卷等处存在的“污垢”,系自然形成,在很多古狮上都有存在,但并不影响文物的整体观感。如果要实施清洗,一定要请古建保护的专业人士进行操作。
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34条的规定,石刻保护应以物理防护为主,首先保证石刻安全。任何直接接触石刻表面的防护和保护措施都必须经过研究、分析和试验,证明对石刻文物无伤害方可使用。
内存
正阳门石狮曾多次移位
据《北京古狮》一书作者,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梁欣立考证,正阳门城楼前的石狮出自明清时期,但最初并未摆放在正阳门城楼前,现在摆放的位置是移动过几次后的结果。清代《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记载:正门之内为大清门,门前左右石狮各一……另据清朝末年的历史照片,可清楚地看到大清门前左右有石狮,其形状与现石狮形状一致。拆大清门时石狮被移到正阳门瓮城内,放置在瓮城中心的石道两旁。20世纪60年代修建地下铁道,要从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中间通过,瓮城内的两座古庙被拆,石狮向北移至现在城楼门洞前两侧的位置。
梁欣立介绍说,他走访过北京300多处古狮,其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匠的雕刻技艺。在北京的古狮中,正阳门石狮并非年代最久远,但其位于明清时期京城的中轴线上,因此高大威武,体现出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气势。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