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鸣
有人说胡同是北京的城市脉络;也有人说胡同是首都居民家长里短的百科全书;还有人说胡同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确实,北京胡同文化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有的胡同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元朝,其一砖一瓦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其实,说起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且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总体是四四方方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所露出的空隙就是胡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条胡同不是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的南锣鼓巷,也不是文化气息浓郁、底蕴深厚的国子监街,而是因曾是大清帝国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才名声鹊起的史家胡同。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史家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东四南大街,东至朝阳门南小街,全长虽仅有731米,却堪称北京胡同的活化石。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时代的兴衰,几乎每一个门牌号的背后都有一位名人,几乎每走一两步就会有一段传奇故事。近代中国许多名家学者,如胡适、赵元任、梅贻琦、竺可桢等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始他们的精彩人生。被称为“毛泽东青睐有加之师友”的章士钊,就曾住在史家胡同51号院,前外交部长乔冠华与章士钊之女章含之结婚后,也曾居住在这里,章含之的女儿、文化名人洪晃也是在这座宅院里出生的。一家三代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胡同在功能上有点“不够用”了,曾经的胡同很难满足现代化生活。为改善史家胡同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逐步恢复老北京胡同肌理风貌,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立足东四南精华区特点,对胡同进行改造升级。从环境秩序上做好减法,到补齐功能短板上做足加法:拆除违法建设478平方米,封堵违规开墙打洞20处,完成了史家胡同45号等7处院落的改造……一项项惠民政策、措施接连推出。正是得益于街道社区的“用心守护、初心行动”,史家胡同才能在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和院落原有风貌恢复上实现“双赢”局面,也逐步探索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和社会治理紧密有机结合的一条新路。为此,该项目被授予住建部公布的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仲夏时节,忽远忽近的鸽哨、时断时续的蝉鸣在回荡,史家胡同在京腔京韵中苏醒过来,在孩童的朗朗书声中苏醒过来……人们漫步在层层叠叠的绿荫下,感受着从座座小院里渗出的凉意,忽然间,似乎已经忘却了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