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68年行走在爱国教育“阵地”上
长266.5米的卢沟桥,记录了80多年前的弹痕,也留下800多年来的车辙和足印。在桥上的这些足印里,有一双脚来回行走了68年,这双脚的主人就是88岁的老人郑福来。
“七七事变为什么发生在卢沟桥?”4月2日上午,日头正高,晒得游人不禁眯起眼睛,郑福来老人以一句提问开启了他的讲解:“那时候卢沟桥是九省御路,是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所以日本人挑起七七事变,要抢占卢沟桥和宛平城……”
“昨天上午、下午我都来了,一开始讲,他们就都围过来了。”郑福来在桥上义务讲解68年,如今年事已高,但每周还会过来讲解几次。有时走在桥上,有的人认出他来,就拉着同伴过来说“让他讲”。看到在桥上用相机拍石狮的游客,他会走上前来说,“你们给石狮子照相,要照这个歪脑袋的狮子,它的岁数最大。”
1937年7月7日夜,隆隆枪炮声打破了郑福来的梦境,6岁的他听见大人喊“日本兵打进城了!”比他大4岁的玩伴四春子,被街上的炮弹打破了肚皮,送到医院后就死了。奶奶让郑福来的母亲赶快带着孩子上河北娘家逃难。一路上,郑福来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襟,从涿州到了保定。“我们躲在一个天主教堂里,吃的是半生不熟的饼子,喝的是凉水。”
因为逃难路上缺少食物,母亲决定冒险带郑福来回家。回家路上,铁路边横卧着成堆的尸体。母亲让郑福来闭上眼睛,但好奇的他睁开眼看了,那惨绝人寰的景象让他终生难以忘怀。“日军侵略中国的罪行,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郑福来一字一顿地说。
郑福来深深记得,1949年10月1日,他以镇公安委员、民政委员的身份带领七八个工作人员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母亲给我烙了两张饼,煮了四个鸡蛋,我们凌晨启程,坐着拉货的火车进京参加典礼。”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中,郑福来看到许多人眼含热泪。
郑福来的义务讲解始于1951年,20岁的他接待了美国友好人士,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令后者多年后对卢沟桥历史念念不忘。1952年12月,郑福来入党,同年当选为卢沟桥镇第一届镇长。多年来,郑福来讲解的名气越来越大,开始受邀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和军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抗战故事,还带徒弟从事义务讲解。
郑福来说,向游客讲解,不能只讲历史,还要“吐故纳新”“学以致用”。在他的卧室书桌上叠放着许多报刊杂志,笔记本上写了满满的感想。“我每天的电视新闻必看、报纸必看,有重要的大会必看,老伴儿、孩子都知道,我看新闻时谁都不能影响我。”当他从历史延伸讲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听众里有人竖起大拇指:“老爷子真与时俱进!”
由于从小就熟悉卢沟桥的神话故事。郑福来协助整理卢沟桥传说民间文学,成为卢沟桥历史的“活标本”。2015年,郑福来被评为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郑老年纪大了,儿女们心疼他的身体,怕出门讲解吹风感冒,有时劝他少讲点,但他却说自己干讲解着了迷。今年春节期间看到桥上人比平时多,郑福来也没停止讲解。“卢沟桥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阵地我占定了,只要多活一天,就多讲一天。”他动情地说,“真实的历史必须向年轻人讲出来,一个民族不清楚自己的历史,就没根、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