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为万安公墓名人志士立传
2019-04-13 17:06:43
  • 0
  • 0
  • 0

来源: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墓园

95个字,张震写了整整两天。前一天,斟酌着词句入睡,凌晨5点,又早早醒来,冥思苦想,推敲着每一个字……

这95个字,是张震写给李大钊的,录在“万安人物丛书”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李大钊同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面对黑暗统治和国家危亡,

少年立志,满腔爱国热忱,

怀着忧国救国报国之心,

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救亡图存,矢志不渝。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张震,36岁,北京大学党史专业研究生,万安公墓员工,《万安人物志》编辑。

第一次走进万安公墓,张震走得很慢,甚至是有些谨慎,他似乎很怕打扰墓园中长眠的人们。青松绿柏间,那一座座墓碑,讲述着或远或近的故事,张震看着周围,目光中流露着敬重,又有几丝兴奋,他觉得仿佛穿越百年,走进历史。

万安公墓,位于香山南麓余脉万安山正南,曾为清朝京师禁地,因有积水潭,产金纹丹睛之龟、黑质红章之蛇,而得名“龟蛇汇”。1930年,万安公墓创办于此,开创北京现代公墓之先河。

长眠于此的名人很多,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就有近百名。

2010年,万安公墓相继启动了《万安人物志》《精神》《足迹》《碑情万安》等文献书籍出版计划,期待将前辈先烈的故事,传播得更广。

《万安人物志》一年一辑,已出版8辑,张震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既然是名人,那资料自然很多。但张震杜绝“复制”“粘贴”,“零起点”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即跳脱老材料,展现新视角。

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万安公墓的中部,站在烈士的雕像前,崇敬,油然而生。

如何呈现李大钊烈士38年的一生?除了将史料重新架构,突出爱国主义精神、探索开拓精神、革命斗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外,张震还巧妙地应用“万安资源”,为公众了解烈士的事迹,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李大钊烈士纪念碑上,有一篇2000余字的碑文。碑文为中共中央撰写。字体很独特,似是楷体,却又不同于“颜柳欧赵”。

这是谁书写的?

张震将答案写进了《万安人物志》——

书写者,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他也长眠于万安公墓。

“书写碑文,是杨先生向李大钊先生致敬的特殊方式。”张震说。当时,杨先生在书写碑文前,认真研读了李大钊烈士碑文稿及其著作、相关史料,选用以颜真卿和柳公权字体为基础,取诸家之长又兼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楷书,书写了碑文。书写中,他大胆建议“在一个长句中加一个逗号,以利文气顿挫和章法布局。”

这两千余字,杨萱庭写了半年之久。

“把杨先生的故事写进《万安人物志》,也是我们的一种纪念方式。”张震说,“现在,大家知道碑文是杨先生书写的,再诵读时,不仅是缅怀烈士,也是纪念杨先生。”

案牍劳形,枯燥平淡。张震却能安心伏案,笔耕不辍。每每在案前坐定,看着材料上的一个个文字,张震都觉得,是在和前辈先烈对话,“他们,就像是我的老师,教我为人的道理。”

每一次编辑,逝者家属都热情参与,提供照片、史料,甚至帮助编校。

比如肖福林老人曾写文章,纪念父亲肖贤斌和母亲李秀美,他父亲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母亲是抗战老兵。

“第一次远离北京,远离父母,一到学校,我就买了一本印有齐白石山水画的漂亮信笺,给父母写了满满的三大张。这是我第一次写家书。没想到第一封信就挨了父亲的‘尅’:第一,家书没必要用这么好的信笺;第二,纸这么厚为什么不正反两面写;第三,邮票为什么不按规定贴在信封的右上角,贴在信封背面,给邮局工作人员盖戳、分拣带来麻烦。从此,我再没用过那么好的信笺了。”

“父亲为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吃菜不许挑三拣四;吃完饭饭碗不许剩一粒米,就是掉在饭桌上,也是谁掉的谁捡起来吃掉……”

张震把这些细节都收录在《万安人物志》中,他觉得,这既是家风,更是爬雪山、过草地传承下来的长征精神,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传承下来的延安精神,“这是我们要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张震说。

万安公墓中,不少逝者的碑文、墓形设计都蕴含有很深的文化特色。为了让大家了解背后的设计理念,除了精选的事迹之外,张震也特意在《万安人物志》中介绍逝者墓地的设计特色,以及蕴含深意。

常有参观者拿到书后,立刻按文索骥,拜访长眠万安的名人志士。每每此时,张震都会觉得欣慰。

中国人讳谈死亡,但其实,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你如果想把握一生的长度,请看墓园。”张震很喜欢作家毕淑敏的这句话,他觉得年轻人应该常到墓园走走,“这里是生命教育的‘课堂’。”

墓园,是接纳死亡、安葬死亡、记录死亡、反思死亡的地方。漫步墓园,亲眼看到一座座生命化作的墓碑,不论名人还是普通人,不论碑石大或是小,都记录着一段五味杂陈的生命旅程,一个家族的血脉传承。“多看看,就会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张震说,“能为这‘精神传承’的课堂,这‘生命教育’的课堂贡献力量,就是我工作的意义所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