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表决通过,其中关于延时开放、错时开放的新规引人关注。据《条例》,公共文化设施不仅在公休日应当开放,且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也应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资料图 图文无关
如今,闲暇时光打卡博物馆、图书馆是很多家庭的乐事,但供需之间的矛盾也比较明显。文博场馆的开放时间与上班上学节奏高度重合,白天去不了,晚上没得去;日常接待能力尚可,一到寒暑假期高峰则力不从心。对此,《条例》倡导延时、错时、夜间开放,不失为“两相宜”的应时之举。
以长远目光看,新规的价值不仅在于回应了现实需求,更在于锚定了公共文化的发展方向。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职能。让大众更便利、灵活地享用文化产品,感受文化氛围,是彰显其价值的重要方式。从图书馆、博物馆免票优待吸引人们进入,到发放惠民补贴刺激文化消费;从引入AR、VR等新兴技术增强互动性,到开通云服务线上共享盛宴,都是降低“文化获得”门槛的有益探索。进一步在延时错时开放上优化供给侧,拉近的是文化服务与受众的距离,滋养的是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文化中心。这样的城市战略定位,不仅意味着文化设施的极大丰富,更意味着文化服务的触手可及、文化氛围的随处可感,让大家“开门见文化”,广闻博见、陶冶性情。这个意义上,相关部门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拉近文化与群众的距离。当越来越多人生活在文化的沁润中,文化中心的成色才能越来越足。
当然,种种调整难免带来新的挑战。比如延时开放,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如何合理安排,延长之后的安保、管理费用如何协调?说到底,延时是时间的加法,更是服务的乘法,落实新规还需要更细致的安排。从细节处做起,尽可能盘活公共文化资源,把更优质、更多元的文化大餐送到市民身边,大家的生活自然更加有滋有味。
(原标题: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效率)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汤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