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谱新篇——我国气象事业成就综述
2021-06-22 15:54:36
  • 0
  • 0
  • 0

来源:新华网

来源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巡礼丨“风云”激荡谱新篇——我国气象事业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风云”激荡谱新篇——我国气象事业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黄垚

随时随地拿出手机查看天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温度精确到每小时,湿度、风力、降水概率等详细罗列,强对流、大雾天气、寒潮降温等预警信息也能及时掌握。这背后,是我国气象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程。

卫星高悬 “天有可测风云”

今年6月初,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作为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系列卫星的首发业务星,风云四号B星将与在轨运行的风云四号A星协同组网观测。

“风云四号B星作为业务卫星,各项性能指标要求更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董瑶海说,B星在A星每5分钟对我国及周边区域成像1次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百万平方公里区域1分钟级连续观测成像。

先进技术加持,让风云四号B星得以实现高频率、高精度、高灵敏。

“这将帮助预报员更灵活地观察台风、暴雨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结构及其演变的精细化动态,也让短时强降水、飑线、雷暴等小尺度、短生命史、破坏性大的强对流天气更容易被识别和捕捉。”风云气象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张志清说。

1970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风云卫星。50多年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之路。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和地区之一。“风云家族”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正持续为118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风云”高悬,使我们的天气预报更加精准,为防范抵御气象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面观测 深度融入各领域

除“正在服役”的极轨气象卫星、静止气象卫星进行空间观测外,经过70多年努力,我国气象观测系统从以地面人工观测为主发展到“地—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气象台站只有101个,难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气象仪器设备简陋,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全国仅600多人……

据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裴翀介绍,目前我国有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0920个,构成了陆地平均29公里空间分辨率的基本气象要素观测网,对天气、气候监测和预报起支撑作用。同时,现有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实现了高空秒级数据连续探测,22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运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多样化,“+气象”应运而生。

在安徽,气象部门为全省26个风电项目提供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等服务;在江苏,“智慧交通气象2.0”实现高密度连续观测,解决道路暗冰、团雾监测、少站点道路天气观测等难点。

“放眼全国,我们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多地建立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公众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我们还在农村建立了气象预警大喇叭、气象信息员队伍,努力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说。

精准预报 智慧服务百姓生活

2020年夏天,安徽巢湖防汛形势危急。气象部门投入国家级高时空分辨率预报产品、流域水文气象实时预报产品等进驻防洪一线,为“巢湖保卫战”打出提前量。

近年来,气象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数据显示,目前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减小到65公里。

气象服务也不再局限于预报气温、风和降水,而是将气象与生活方方面面相结合,衍生出穿衣指数、晨练指数、护肤指数、洗车指数、花粉过敏指数等公众气象服务产品。

在福建有星空预报,在吉林有雾凇预报,在黄山有云海预报,在新疆昭苏县有彩虹预报……

以前,人们获取的气象信息有限,只能守在广播、电视前仔细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现在,人们可获取的气象产品琳琅满目。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当前所处位置、即将去往地点是什么样的天气,还可以知道未来一小时或几小时包括降雨量、气温和湿度等要素的变化。

知冷暖、伴出行、惠生活,“风云”激荡,更加智慧的气象服务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