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三颗“明珠”闪亮大运河畔
1081天!这是北京建工城市副中心剧院工程项目经理吴良良在大运河畔坚守的时间,“2019年10月28日,剧院正式开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在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有标志性的三大建筑——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它们是展现首都文化风貌、促进文化艺术传播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群,也被市民亲切地称为一座“文化粮仓”、一艘“运河之舟”、一间“森林书苑”。
“文化粮仓”,就是吴良良所在团队正奋力建设的剧院,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也是三大建筑中体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剧院的座位数就有5550个,仅这一个数字,就代表了体量之巨。”吴良良告诉记者,至于难度,也有一个数字:4134块折叠铝板幕墙,没有任何两块完全相同。
上午10点,秋日暖阳打在剧院侧面,从远处望去,外幕墙的线条组合出一道平滑的折线,仿佛是一整块舞台幕布正被缓缓拉起,提示观众好戏即将登台。“如果按照传统技术,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依托数字模拟技术,便可以生成每一个板块、每一个角点的坐标位置,再根据这些坐标位置进行数字化加工、安装,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
三年,是建设者的共同刻度。来自北京城建的首都博物馆东馆项目经理贾成亮,也在副中心这块土地上耕耘了千余个日夜。“还记得刚来时,脚下的杂草有两米高。从冬到夏,感觉就像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
记者眼前,“运河之舟”已初露芳容,建设工人正安装序厅吊顶的样板段。约10万平方米的建筑,精装修却是绣花般的精细活,细到每个杆件的高度、每块面板的纹路、每张网的角度,都得提前计算。每天早晨7点40分,第一场碰头会就开始了,当天要做什么、会遇到什么难事,管理团队都得在现场议一议。“装修阶段,交叉工序多,大事小情,咱都得做到心里有谱儿。”贾成亮说道。
从博物馆西眺,形如“赤印”的副中心图书馆“森林书苑”,也穿上了精致的“外衣”。绿色是首都发展的亮点底色,副中心图书馆也于巧思中见绿。建筑首层“山谷”区域的采光顶上,创新应用了达1350平方米的电子染料液晶智能调光玻璃,可将遮阳系数降至0.28-0.32之间。
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在城市副中心控规中明确,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今年年底,运河边上这“三颗文化新明珠”将基本完工,2023年底具备面向公众开放条件。大运河畔的这座“千年之城”,正向中国、向世界展现出其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魅力新篇。
位于大运河畔、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的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已经进入全面装修阶段,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组团和北京市又一新地标。
在城市副中心博物馆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进行铝拉网安装。
城市副中心博物馆观众共享大厅空间开阔,采光充足,钢结构屋顶气势磅礴。
城市副中心剧院又名“文化粮仓”,外立面采用铝板幕墙构筑起“大幕拉开”的意象,在阳光映射下层次分明,呈现出微妙的曲面反光效果。
戏剧院是城市副中心剧院的3个“文化容器”之一,正在紧张进行室内装修。
下午的阳光透过城市副中心图书馆的玻璃幕墙照进馆内,宛如金色阳光洒在林间,诠释着“森林书苑”的完美意境。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已开始内部装修工作,工人们搭脚手架、利用升降机进行高空作业。
城市副中心博物馆进入全面装修阶段,建设工人正在安装序厅吊顶的样板段。